我沒有逃學的經歷, 我也不敢逃學, 是大家認為乖巧的小孩. 從小就很少會主動去思考問題, 因為在一個 “必須” 中規中矩的環境成長, 媽媽對我很嚴苛, 雖然我也會生氣她, 為什麼一定要按照她為我安排的一切去做, 不管是唸什麼中學, 唸什麼大學, 剩至唸甚麼系, 為什麼都要聽她的? 為什麼她總覺得她為我做的一切決定都是對的? 但當我長大越能明白, 那是我根本不了解自己, 因為我只懂得被動的接受可是缺乏主動的思考, 若我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有足夠的個人想法, 我想我就會懂得去拒絕她,也會懂得為自己爭取.
我發現我對自己童年, 甚至小學的一切記憶都非常模糊, 應該說是當我開始學會逃避面對自己自卑的童年, 久而久之, 這些都變得好模糊. 從“沈從文自傳”的解析裡, 老師說到從文會發愁, 是覺得有問題要想, 但當下或短時間內不可能想通, 所以會發愁, 那感覺是不好受的, 我也經歷有這樣的感覺, 唯一遺憾的是, 我選擇了逃避它, 沒有想下去, 以為只要不去想就沒事, 所以對於很多問題的感受力相對很低. 因為逃避思考, 保存在內心的只有短期的記憶, 很多時候同樣的事情即使再重複發生, 過去的經驗也依舊還是陌生的, 想到的也只是表面, 可以說是 “想得膚淺”, “想得簡單”. 印像很深刻的是老師說到 “很少人能清楚地意識到人和他的過去其實是有關係的, 是我們的人生在教育我們 , 歷史在人文生命裡通向教育, 而教育在人文生命裡就回歸歷史”的這個觀點. 我想我小時候的生活 “教育” 了我現在的人格, 對許多時候事情我很容易選擇放棄或不懂的為別人設想. 以為不主動思考問題其實沒甚麼大不了. 至到高三那年, 我被全班同學杯葛, 我自認自己對得起天地良心沒有惡意也無心去傷害周圍的人, 但我的言行舉止表現卻惹他們討厭, 當下我不知道為什麼大家會那麼想我, 我開始知道是我沒有主動為別人著想, 很多事情做的理所當然, 話說得理所當然, 傷害了別人也不知道, 但別人對自己有了批判與想法時, 就會不懂得去抵抗及持有自己的立場, 同時自己也受到極大的傷害. 人為什麼往往要等到受到傷害後才會認真去思考及面對事情.
從<<文學與語文>>(上)—內容形式與表現說到 “語文與思想同時成就…在為思想所憑籍時, 語文便夾在思想裡…思想是實體, 語文是投影…”. 從中我知道個人為什麼寫作能力及表達能力都很差, 很多時候容易詞不達意, 很多時候就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就說甚麼, 沒有完整的組織及內容. 因為缺乏思考訓練, 對事情整體的輪廓沒有深入的想, 思緒就會混亂. 從文自傳讓我了解到自己的見識也太少, 更是缺乏對自我的了解, 好像漂浮在大海的船, 沒有方向, 更清楚思考的重要性, 因為就如老師所說的 “思考的重點在啟發, 培養每一個人的心智能力; 只要經過自己想過的想法, 就是一種 “創造”—自我理解” ,以及心智活動特殊的印記. 上大學之初當我看見大家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論點的時候, 我都是非常羨慕及安靜的在台下聽. 我都不敢發表自己的想法, 因為我消極的覺得自己想得太膚淺, 比不上別人, 這種消極同時也造成我學習上的障礙. 但原來當我開始思考, 我發現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就不會那麼容易不安與徬徨, 也不會容易被別人牽動自己的情緒. 這樣的經歷是從開始懷疑及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不喜歡的是什麼,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憂愁, 一次又一次的反省中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